小院大调

【“寻乌经验”在基层】

  循着橙花的芬芳,记者驱车来到寻乌县澄江镇谢屋村。位于村庄中央的谢家祠堂,经过精心打造后,已变身为法治小院。

  法治小院内的古柏树下,一群村民围着一张八仙桌坐的坐、站的站、蹲的蹲。祠堂大门上方,一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大字格外醒目。

  “这么小的事,你们就闹成这么大,真没必要!”调解员谢继盛正在古柏树下调解一起邻里纠纷。记者一旁望去,像极了干群之间的“围炉夜话”,氛围融洽。

  年过六旬的谢继盛,是谢屋村的老支书,也是当地法院的特聘调解员。可以看出,此次调解会的组织者是寻乌县人民法院。

  经过调解,两方当事人在协议书上签了字。“许多纠纷,哭着进来,笑着出去,握手言和,案结事了。”谢继盛说,在法治小院调解,方法更管用、效果更明显。

  法治小院,就是“寻乌经验”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的写照。

  寻乌是典型的客家山区小县,村民们把祠堂看得很神圣、很庄严。同宗村民发生大小纠纷时,习惯邀请族里长者一起到祠堂里“倾情相让”。

  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,寻乌县人民法院从“寻乌调查”中汲取“精神养分”,摸索出一条新路子——将姓氏老祠堂改造成矛盾调解处,并总结出新时代“寻乌经验”——矛盾化解“能进祠堂不上公堂,能在村组不到县乡”,推动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。

  与谢屋村结对共建,寻乌法院把谢家祠堂改造成“法治小院”,设置“三治(自治、法治、德治)、三止(止争、止讼、止访)”等功能区,与镇村联办“法治讲堂”“道德讲堂”“客家讲堂”,派出法官定期进村入户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。

  同时,寻乌法院协同村里建立“五老”人员(老党员、退休老干部、退役老军人、老劳模、老教师)调解机制,协助“五老”人员参与调处邻里纠纷、宅地纠纷、土地纠纷、山林纠纷、家庭纠纷、合同纠纷等。

  此外,寻乌法院还指导村组修订新的村规民约,纳入“嫌弃赌博”“鄙视偷盗”“限额彩礼”“防范家暴”等新内容;编印矛盾纠纷化解劝导书、法治宣传三字经、法官说法、法治山歌以及收集客家祖训、家训等书册,向村民派发。 行走于法治小院,记者发现其设置颇有特色,“自治区”是群众办事议事的地方;“德治区”设有百姓说事点、道德讲堂;“法治区”设有巡回审判区、诉前调解室、矛盾纠纷调解室。

  “2017年小院建成后,我们在这里已开庭审判几十次、调解纠纷超百件。”谢继盛说,6年来,谢屋村由以前的“麻将村”“弱散村”转变成现在的“果园村”“红旗村”,矛盾纠纷化解实现“小事不出村,矛盾不上交”。

  经验在外延,治理在创新。当前,以“法治小院”为模板的“基层治理平台”在赣南各地全面辅开,新时代“寻乌经验”正在为赣州打造“无讼村”和实践“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”相衔接提供可资参照的样本。(记者陈洪明 通讯员钟明 潘伯尘)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